联合早报:货币之争或致中美双输

www.jctrans.com 2010-10-11 15:16:00 联合早报

  目前,中美就人民币升值问题争端不断。美国会日前宣称要对中国“控制汇率”进行贸易制裁。中美这场货币战争这样打下去,前景可能是双输。

  中美都追求低币值的目标,和双方奉行的经济模式相近有关。美国是所谓“盎格鲁- 萨克逊资本主义” (Anglo-Saxon Capitalism) 的代表,调节经济以市场为最后的准绳,企业要在自由竞争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,一味压低成本,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。中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,无疑也追寻着这一“盎格鲁- 萨克逊” 的模式。德国和日本,则属于“莱茵兰资本主义”(Rheinland Capitalism)。这种模式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,但市场不是唯一的尺度。企业不仅要为股东负责,也要为职工负责。因此,企业不得随意压低工资,价格竞争的空间非常小。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进而转向了质量和服务。

  美国在货币问题上和中国死拼,即使打赢这种货币战争,也只能收获短期的效益,从长远看,对本国的经济未必有什么好处。历史上,美国并没有因为迫使日元和人民币升值而减少贸易赤字。

  美国在“盎格鲁- 萨克逊”的路上一走到底,最大限度地压低成本,进而只有将制造业外包,形成国内制造业的空洞化。制造业的空洞化,使外国的制造业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,不管什么价格美国人都得买。外国货币的升值,并不能抑制美国国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。同时,美国也不可能仅靠高科技、好莱坞、石油和金融四大民用产业外加军工的出口,来平衡如此巨大的进口。这才是美国贸易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。

  有人提出,中国应学习日本对美国大规模的投资。但是,日本遵循的是 “莱茵兰资本主义”模式,在对美国投资以前,已经习惯在高工资、高福利、高技术的层面上竞争。加上币值坚挺,支付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非常轻松。中国长期追求“盎格鲁- 萨克逊”式的发展模式,只懂得压低劳动力成本、建造价格优势,从来没有在高工资的规则下演练过,现在面对劳动市场的压力,大趋势是工厂从沿海迁到内地,怎么可能向发达国家转移?所以,我们很难设想未来10 年中国会在美国建立大规模的制造业基地、提供几十万个工作岗位。中美的贸易冲突,也将是个挥之不去的梦魇。不好好检讨各自经济的软肋,一味地这样打下去,美国将照样面临着制造业的匮乏和巨大的贸易赤字,中国崛起的空间也将日渐狭窄,结果只能是双输。

物流生意的法宝   立即加入信誉联盟   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  

相关新闻